安博体育app:
华山巍巍,渭水泱泱。1995年撤地设市的礼炮声犹在耳畔,渭南已走过30年的发展历程。
从“马路”的朴素命名到68平方公里现代化城区的铺展,从“大堡子”的喧嚣到智慧城市的精准调度,这座城市以韧性之笔描绘出宜居宜业的崭新蓝图。
农业大市转身为“粮果双丰”强市。粮食产量稳居全省首位,“陕西粮仓”美名远扬。白水苹果、富平柿饼、大荔冬枣、临渭葡萄、澄城樱桃等特色水果,成为一张张闪亮的“金名片”。
文化强市战略为蝶变注入灵魂。深耕“华夏根脉”底蕴,华阴老腔、华州皮影从乡土走向国际舞台。文旅融合让历史苏醒,“诗与远方”生动交融。“黄河华山、家在渭南”的城市形象深入人心。诗经故里、字圣之乡、司马迁祠的青石巷陌回荡千年余韵。
民生故事在细节中流淌,老旧小区改造惠及数十万居民,电梯升起的欢笑与“城管说事室”纠纷化解的喜悦交织成温暖画卷。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幸福生活的底色愈发鲜亮。
在这座全国文明之城,千千万万志愿者传递的文明星火,与“中国好人”们的善行熠熠生辉;一座座口袋公园让市民“推窗见绿、出行入园”;渭河治理让母亲河重现清波。
三十年一瞬,渭南将沧桑铸成勋章,以文明为舵、民生为桨,在秦东大地上谱写一部山河与人民共舞的壮阔诗篇——这里既有登高望远的城市天际,也有街巷烟火里的温暖日常;既有田野智慧的丰收答卷,也有文化血脉的生生不息。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白准确地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重大任务,并再次锚定“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
渭南文化渊源深厚,历史遗迹丰富。历史馈赠怎么样转化为面向未来的文化动能?渭南给出的答案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今年8月,渭南市委六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渭南市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实施建议》,就“更好担负起新时代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市”作出全面部署。
渭南市启动文化强市建设,是对自身文化禀赋的深度激活,更是对新时代高水平质量的发展需求的精准回应。
蓝图已然绘就:到2030年,文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35年,成为文化强省建设的市域示范。
渭南市坚持以习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将厚重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融入城市发展脉络,系统激活文物、遗产和典籍中的文化基因,走出一条以文化赋能高质量发展、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特色路径。
渭南秦腔历史剧《大将郭子仪》曾荣获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创新一等奖;原创秦歌音乐剧《白居易在渭南》让古典诗情跃动于当代舞台;百集系列广播剧《东府流韵》用声音留存方言记忆,“山花奖”皮影艺术走进现代生活场景,民间传统文化正日益成为涵养城市精神、坚定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这些探索表明,传承绝非简单复刻,而是让文化基因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
仓颉是渭南极具代表性的文化标识之一。动画片《仓颉传奇》把造字智慧呈现在荧屏之上。今年10月20日至21日,2025仓颉文化品牌系列活动在白水县举行。这场以汉字文化为纽带的盛会,不仅开启了一场跨越古今的文明对话,彰显了仓颉文化的时代价值,更是为推进文化强市建设探索了新路径、注入了新动能。
影视戏剧讲好红色故事。在渭南这片热土上,共有革命遗址158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拥有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5个,仅次于延安,居陕西第二。
近年来,渭南市立足红色热土优势,深挖红色资源,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红色旅游“火”起来、红色名片“亮”起来。
积极探索“红色资源+文艺创作”“红色资源+党史学习教育”等深度融合模式,将非遗文化同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讲好渭南故事。
依托渭华起义纪念馆等文化遗产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推出秦东革命星火之旅等5条红色精品线集电视连续剧《渭华起义》,创作《张富清1948》等革命题材文艺作品。
秦腔现代戏《根据地》在全国巡演,荣获陕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和第十届秦腔艺术节特别推荐剧目,渭华起义教育基地被中宣部评为陕西省唯一红色基因库建筑设计企业。电影《家在黄河边》在全国院线上映,广播剧《不穿军装的老兵》在中国之声和浙江、湖南等多家广播电视台播出。
毗邻渭华起义教育基地的南堡村,联合陕西渭华干部学院、渭华起义纪念地管理中心,探索打造集参观学习、党性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康养等于一体的乡村文旅融合产业。
文化强市,关键在产业。渭南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动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发展的“硬支撑”。
近年来,渭南市聚焦“千亿级文旅产业”目标,出台支持文旅产业高水平发展若干措施,设立旅游专项资金,快速推进项目建设,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实现产业集群化发展。
2024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206万人次,同比增长10.12%;实现旅游总花费620.58亿元,同比增长17.98%。其中,华山景区全年接待游客365.07万人次,门票收入3.97亿元,旅游各项数据位居国内旅游景区前列,荣获2024年度国家5A级旅游景区100强殊荣。
为深入实施文化强市战略,推动渭南旅游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擦亮“黄河华山·家在渭南”文旅品牌,破解游客赴核心景区的交通瓶颈,由渭南市文化和旅游局统筹、华山旅游集团公司主导、各景区联动参与的“畅游渭南”景区直通车项目,为市民及游客打造“安全、便捷、舒适、智慧”的全域旅游出行新选择。
项目建设是文旅发展的硬支撑。渭南现有180个在库文旅项目,总投资261.4亿元,已完成投资54.9亿元。
此外,渭南正高质量谋划实施黄河旅游风景道渭南示范段、华山景区整体提升改造等一批“十五五”文旅项目,助力文旅产业体系化和链群建设现代化。
今年前三季度,渭南6条文旅产业链总营收647.55亿元。其中,现代旅游产业链412.24亿元、乡村旅游产业链134.55亿元、文化创意产业链36.92亿元、文娱演艺产业链14.79亿元、印刷包装产业链24.8亿元、体育赛事产业链24.25亿元。
特仑苏牛奶、汇源果汁、心相印纸巾、敖东板蓝根颗粒……这些琳琅满目的饮品、日用品、药品外包装,印刷设备几乎都来自于渭南。而这,也是渭南文化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
数据显示,渭南生产的高端凹版印刷机、印刷机械控制管理系统等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70%,服务国内80%以上软包装印刷企业,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陕西北人印刷机械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陕西北人”)为龙头,建成了全国最大的凹版印刷装备研发生产基地。
2024年,“一带一路”印刷包装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渭南市举行。来自印刷包装行业知名专家、学者,行业协会代表、有名的公司代表齐聚一堂,提升印刷包装产业“渭南品牌”的知名度。
近年来,渭南围绕印刷包装产业链链主企业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因地制宜构建传统制造业新生态。形成以陕西北人、臻诚科技、科赛机电等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主的44家印刷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先后申请专利536项、授权知识产权1000余项,引领行业前行。印刷包装产业链也被确定为渭南市重点发展的20条产业链之一。
“文旅+”融合发展,在渭南织就了一张覆盖百业的网络,“融”出了一城烟火气。
据统计,渭南市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7项、全省第一;省级非遗项目123项、市级非遗项目361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传承人21人、全省第一,省级126人、市级692人。
其中,历史悠远长久的华阴老腔,成功亮相2016年央视春晚。歌手谭维维和老腔艺人张喜民等合作的《华阴老腔一声喊》石破天惊,让亿万观众为之沸腾。
“我们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华阴老腔为特色招牌,打造关中民俗文化综合体项目。”华阴市双泉村党支部书记张桐实介绍,该村整合关中民俗风情体验、华阴老腔实景演艺、手工皮影制作展演、农家特色生活体验等多元业态,让游客既能感受千年文脉的传承,又能深度体验乡村生活的魅力,真正的完成“引得进客、留得住人”。
“文旅+非遗”模式,正将渭南非遗资源转化为特色产品与消费动能,推动文旅融合高水平质量的发展。2024年,渭南开展“非遗进景区(街区)”活动650余场次,参与游客39万人次,实现经济效益381万元。全市共设立非遗工坊117家,其中省级29家、市级34家。2024年,市级以上非遗工坊产值达2.09亿元。
“文旅+,代表着改变、创新与突破。”深入实施“文旅+百业”“百业+文旅”工程,推动文旅与工业、科技、金融、体育、教育、商业等深层次地融合,在渭南,“一业兴、百业旺”的乘数效应仍在扩大,因“文旅+”带来的幸福生活不断加码。
体育赛事如同城市发展的新引擎,带动着文旅融合的诗意栖居。2024赛季,陕西联合临时将主场迁至渭南。号称“西北第一跨”的渭南市体育中心,在赛季末化身“圆梦工厂”,帮助陕西球队成功圆梦中甲。
这些年,渭南以举办全国十四运会部分赛事、筹办陕西省十八运会为契机,创新构建起“顶级赛事引领+全民健身筑基”发展体系。
2015年以来,渭南先后6次承办了CFA中国之队“丝绸之路·华山杯”渭南国际足球邀请赛,以赛为媒,搭建国际体育交流合作平台。先后邀请12个国家的青少年足球队参加,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结合赛事内容,积极打造沉浸式、体验式融合消费场景,将比赛与乡村旅游、特色农产品展销等活动相结合,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看比赛,“跟着赛事‘浪’渭南”。
通过举办高水平赛事、青少年锦标赛、群众体育赛事等多维度比赛,渭南市成功地将“三大球”运动与乡村振兴紧密结合,有效拉动体育消费,促进经济繁荣。去年,“赛事经济”直接拉动消费10.15亿元。如今,渭南年均举办赛事超900场,吸引200万人次参与。
2026年8月15日至20日,陕西省第十八届运动会将在渭南市举行,其中青少年组设置田径、足球、摔跤等26个大项、853个小项,金牌总数1009枚,预计将吸引近万名青少年运动员参加;大学生组、群众组设项充足表现“省运惠民,全域参与”理念,涵盖了游泳、篮球、乒乓球等普及性高、参与面广的项目。目前,各项筹办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
渭南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是秦腔艺术的重要发源地。然而时光倒回到2007年,传统戏曲面临观众流失、市场萎缩的困境。
为破解这一困境,渭南市推出“一元剧场”惠民演出。这个象征性的票价,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实践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从2007年全国首推“一元剧场”至今,18年、1000余场演出、3000万人次受益,这组数字背后,藏着传统戏曲从“门前冷落”到“重回主流”的破局密码——激活非遗生命力的钥匙,或许就是这看似微不足道的一元钱。
今年9月6日,“2025渭南百团戏曲联赛”隆重启幕。联赛的举办,不仅全方面展现了秦腔艺术的独特魅力与时代风采,更通过汇聚民间戏曲力量、焕发民间传统文化生机。
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深化,为渭南文化强市建设注入蓬勃动力。据统计,超505万人次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全民学艺人人有艺”公益项目成为国家示范;村晚、全民健身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2025年5月,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花落渭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的授予,不仅是对这座城市文明程度的认可,更是对其以创建促民生、以文明惠群众理念的最佳褒奖。
渭南涌现出“全国最美医生”刘永生、“全国爱国拥军模范”王友民等先进典型。53人荣登“中国好人榜”,133人荣登“陕西好人榜”,29人荣获“陕西省道德模范”,14名学生获评陕西省“新时代好少年”。
依托县、镇、村三级阵地,突出理论宣传、文化文艺、移风易俗等6类15项内容,打造文明实践示范站31个,形成了“怀德生日会”等特色品牌活动,“庭院剧场”入选中宣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案例选编》,18个项目获得陕西省优秀志愿服务项目。
持续开展文明单位、文明村镇、文明校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现有全国文明村11个、全国文明镇1个、全国文明单位27个、全国文明家庭4个、全国文明校园2个,渭南市入选第二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深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约四会”实现全覆盖。倡导移风易俗,既守住了“乡俗”的温度,又卸下了“面子”的枷锁。
渭南,这座古老而又充满了许多活力的城市,正在用生动的实践诠释着“文化自信”。展望未来,渭南将持续推动民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用文化精品讲好渭南故事;让历史文脉成为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支撑;在文化强市的新征程上,续写绚丽新篇章。 摄影 马周宁 彭一鹏 祖学峰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渭南市始终锚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民生保障从“零散施策”向“系统推进”深度转型。通过每年解决“十件民生实事”等机制化抓手,将群众“心上事”作为政府“上心事”,交出了一份份具有温度、质感与分量的民生答卷。
“经济要发展,交通须先行。”作为关中平原城市群的重要节点城市,渭南立足“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地理区位,以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核心,织就了一张贯通城乡、联动区域、赋能发展的立体交通网。
农村公路建设累计投入127.1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3万公里,公路总里程跃升至2.06万公里。渭南荣膺全国“四好农村路”建设市域突出单位、全省首批“四好农村路”示范市,更在全省率先实现“镇镇通三级公路”的目标。
242国道澄城段,这条关中通往陕北的重要通道,随着2024年12月,冯原至澄城公路改建工程暨长宁河大桥正式通车,打通南北贯通的“最后一公里”,让群众期盼多年的“坦途梦”照进现实。
时隔不久,菏宝高速临猗黄河大桥顺利通车。这条交通大动脉,既完善了渭南“三秦要道、八省通衢”的交通网络,更串联起国家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沿黄旅游公路与沿岸历史人文古迹。
交通建设步伐从未停歇。2025年9月5日,G5京昆高速公路合阳至蒲城段改扩建工程正式开工。该项目途经合阳、澄城、蒲城三县。项目建成后,将大幅度的提高渭南境内高速公路网的通行能力和服务水平,成为驱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和承载沿线百万群众期盼的“幸福线”。
与此同时,西延高铁富平段已建成即将正式投用,西安都市圈环线富平至蓝田段高速、富永高速等前期工作稳步推进;一张城乡一体、相互连通的综合交通网络正在渭南大地徐徐展开。交通先行让渭南“走出去”的脚步愈发铿锵,“迎进来”的底气愈发充足。
教育是城市发展的基石,更是民生福祉的核心。“十四五”期间,渭南从始至终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构建优质均衡、全域覆盖、多元协同的高质量教育体系,全方位推动教育事业提质增效,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持续加大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供给,全市共建成投用46所公办园,新增学位10315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4%。认定普惠性民办园60所,普惠园覆盖率91.6%。
持续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近5年新建、改扩建投用中小学校(幼儿园)74所,新增学位7.62万个,有效地缓解城区学位紧张问题。
大力实施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计划,全市41所普通高中学校全部达到省级标准化以上,创建省级示范高中16所,占比39%,居全省前列。
着力解决校外培训机构隐形变异行为,全市义务段学科类441所校外培训机构压减至15所,压减占比位居全省前列。提升课后服务的品质,全市义务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达100%。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高考综合改革服务与管理平台。
深化“三名+”建设工作。指导管理运行市县校三级“名校+”教育联合体263个、“名校长+”发展共同体266个、“名师+”研修共同体3387个。累计培养省、市、县级骨干教师10580余人。
“以前看疑难杂症得往省上跑,现在家门口的医院就有省上专家坐诊,不仅方便还省钱!”家住大荔县双泉镇的邢女士,道出了渭南群众就医体验的真实变化。
为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渭南精准出台16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的重点举措,从医疗服务效率提升、内涵延伸、模式优化创新到医学人文关怀,全方位直击就医痛点堵点,让医疗服务更有温度。
“一站式”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在全市所有二级及以上公立医疗机构,通过信息化平台与人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入出院手续办理、检查检验集中预约、医保报销等“一站式”集成服务,让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一号管三天”就诊模式全面实施,患者在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门诊环节原则上只需挂一次号,有效减轻了就医负担。
针对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渭南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化预约挂号界面、简化操作流程,完善线上线下多种挂号方式,保留线下服务窗口并设立老年人优先就医窗口,让老年群体就医更便捷、更舒心。
医保服务的创新升级同样暖心。渭南在全省率先同步启用首批13家医保便民服务驿站,以“小切口”做好“大民生”,为参保群众提供参保登记、待遇查询、费用报销等便捷服务,让医保服务触角延伸到群众“家门口”。
“一老一小”牵动万家心,关乎社会和谐与民生福祉。渭南聚焦“夕阳”与“朝阳”两端,让老年人安享晚年、让儿童健康成长,托起全生命周期的幸福。
“在家门口就能吃上热乎饭,顿顿不重样,还有人陪聊天!”在陕西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83岁的高大爷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如今,这样的幸福场景在渭南随处可见。
截至目前,渭南已建成64家镇级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覆盖80%以上行政村,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覆盖90%以上社区,构建起“县、镇、村(社区)”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同时,全市建成家庭养老床位4280张,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专业、便捷的养老服务。
儿童关爱服务同样扎实有力。渭南在136个镇(街道)全部建立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站,配备至少1名儿童督导员;在2068个村(社区)配备儿童主任,实现“市、县、镇、村”四级儿童关爱服务网络和阵地全覆盖。
创新构建“政府+社会”“物质援助+精神关怀”的救助帮扶模式,引入9家专业社会组织,定期开展“暖心走访慰问”“心理疏导”“成长陪伴”等活动,为困境儿童送去温暖与关爱。从“老有所养”到“幼有所育”,渭南用细致入微的服务,让“朝夕美好”成为现实。
渭南市全力开展污染防治、生态修复、绿色转型。一系列务实举措落地生根,书写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保答卷。
2024年,渭南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50天、达到历史最好水平,顺利完成省考任务,退出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后15位。
截至2024年底,渭南完成治理历史遗留矿山2100亩,防沙治沙1.5万亩。完成营造林46.7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到41%。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1平方公里,河道非法采砂治理模式在全省推广。全市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发电装机已达709万千瓦,装机量居全省第二、关中第一,发电利用率达到98.5%。
高效推动国三及以下柴油货车淘汰工作,淘汰进度位居全省第一。截至7月30日,全市累计完成淘汰老旧柴油货车2260辆,完成2023-2025年度任务的94.01%。
如今,全市绿色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态新期待逐步满足,生态文明体系日益完善。
以居住小区为中心,步行15分钟就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为群众提供家门口的优质服务和精细管理。
2021年9月,渭南市获批成为全国首批“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试点城市。围绕居民需求发展“一店一早”(便利店、早餐店),补齐“一菜一修”(菜场、“小修小补”服务),服务“一老一小”(老年康护、幼儿托管)。
截至目前,渭南已在主城区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20个,其中临渭区13个、华州区4个、渭南高新区3个。20个商圈拉动社会投资额8.1亿元,辐射16平方公里。
譬如,以渭南城区信达广场梧桐里步行街为中心的信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人口达3.6万余人,日均人流量1.2万余人次,其中涵盖基本保障类业态13种,网点39个;品质提升类业态9种,网点111个;品牌连锁企业58户。市民生活上无论有什么需求,在家门口都能得到解决。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2025年渭南市承诺办好的十件民生实事正稳步推进,从技能培训赋能群众就业,到绿色出行便捷市民生活;从教育改革促进公平提质,到医疗升级筑牢健康防线;从“一老一小”服务守护朝夕美好,到公共文化供给丰富精神生活……一项项民生举措落地生根,一个个“需求清单”转化为“满意清单”,渭南正以系统化、可持续的民生建设,汇聚高水平发展合力,让幸福城市的温暖底色愈发鲜亮。 摄影 彭一鹏
联系人:王经理
手机:131561872638
邮箱:2853760590@qq.com
地址: 济南市历城区荷花路街道宁华路288号